初夏时节,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青大工业园三利集团,高岩钢一边走过路边陈列的一排排新产品,一边打量着它们在阳光下、红毯上气度不凡的样子。他步履轻快地进入办公楼,打开二楼一间房门,一幅15米宽的大屏幕闪烁着,上面几个大字:青岛三利智慧水务管理平台。
高岩钢是“智慧水务”项目经理,他指着屏幕上的中国地图说:“这些密密麻麻的蓝色光点,代表三利供水设备所在地,点击任何一点,都能迅速切换出该区域供水情况。”
高岩钢黑亮的眼睛一一扫描过大屏上那些数据、表格。在这特殊时期,他的态度更显得郑重,“我从入职第一天起,就认为自己做的工作很重要,它链接着无数家庭和单位的‘水无忧’。”
能把一份工作上升到这个高度,是三利员工刻在骨子里的自信,原因很简单,这家企业改变了中国的供水行业标准。
业成于技
三利城阳园区产品展览大厅,进门右侧三面玻璃橱窗,从上到下满满四层证书、奖杯,无声彰显着这家企业的地位。
标准背后,是三利人用20多年时间,一直在做的“水无忧”——二次供水的安全问题。
“二次供水”这个概念,听起来陌生,实际上却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一滴自来水都要走过“水源-输水管网-净水厂-配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入户管道与设备-自来水龙头”的历程。其中,二次供水设施,被称为城镇供水系统的“最后一公里”,它给来自市政管网的自来水加压,将其成功地输送到中高层建筑居民家中。
传统的高层建筑加压供水方式,均需要把自来水蓄入水池中,不仅水源污染隐患大,也造成能源浪费严重。三利集团自主研发的无负压供水设备可直接串联在自来水管网上,彻底解决了水源与外界接触的污染问题,改变了中国传统供水方式,开创了用高新技术提高我国城镇供水质量的新格局。
解决这件国家大事的,是真正的小人物,三利创始人、董事长张明亮。张明亮,1953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朐县柳山镇庙山村,初中没毕业;1992年,靠之前卖家电赚到的一点钱,在七亩地上建厂,那时它是一家位于临朐县小山沟里的作坊式企业;2000年,三利搬迁到青岛,也只是一个员工不足百人,产值不足千万元的小企业;如今,三利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员工超过4000人,年纳税额超过2亿元的现代化企业。
当初做家电,最头疼各种产品的粗制滥造,动辄就坏、不断返修,“就连个电棒子(手电筒)都不让人省心”,所以创业初期,张明亮就喊出“我就不相信中国人产不出世界一流的产品”的口号,带领团队以“要么关门,要么世界第一”的决心,实现了在产品上“技高人胆大、胆大技更高”的不断升级。
三利集团副总裁崔继红(同时担任全国城镇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负压供水设备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介绍说,成立28年来,三利专注于城市供水安全系统设计,供水设备生产制造,智能水泵、智能电机的技术研发和生产。从1997年至今,三利已推出了多代产品,引领着二次供水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端水泵和电机,在全球工业品领域率先做出 “五年包换,十年保修”的承诺,打破中国机电行业没有高档产品的尴尬局面。
截至目前,三利拥有专利技术5000余项,获得五项国家金奖,八项“国家重点新产品”,编写了供水领域100余项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一流产品登上的是一流舞台,2010年,三利成为广州亚运会给水设备独家供应商。要知道,三利的价格远高出同行业产品,张明亮的商业逻辑很简单:“100块钱买到价值100块的东西,不贵;10块钱买到价值两块钱的东西,贵了!”亚运会组委会三次派员前来考察、全面进行衡量对比,三利最终凭借过硬的质量战胜另一家国外品牌,顺利拿下这一笔大单,漂亮地完成一次国际大考。
一流产品出现在最关键场合。疫情暴发初期,当雷神山医院原设备供不上水找上门那一刻,三利人从加工生产到千里迢迢将设备运往武汉,到安装调试运行完成,仅仅用了45个小时。
即便是这样大场面露脸、无条件付出,互联网上能查到的也仅寥寥数语。身处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三利集团的品牌宣传却极为罕见,他们在城阳的工业区里“深藏功与名,客从四方来”,靠的就是这一身本领、顶尖技艺。
器成于极
谢雄,三利集团工艺标准化处处长,回忆起多年前与三利结缘的点点滴滴,感慨良多:“2005年,我就读于青岛大学。2009年,临近毕业,我试着在青岛找工作,去了不少企业,其中不乏声名遐迩的国际大牌,唯独在三利的产品前,被深深吸引住。我是学机械工程的,看过的产品太多了。怎么说呢,当时就是觉得气质很高冷,这些水泵和一般的国货截然不同,充满德国味道,充满精益求精的感觉。”
尽管厂区距离青岛市区有不短的距离,尽管被同学嘲笑住到了“山里”,尽管网络上对三利集团有这样那样的说法,对产品的一见倾心,让谢雄毫不犹豫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选择。11年过去,与谢雄刚入职时相比,三利的产品线更丰富,很多产品在业内达到世界高度,谢雄眼中的产品不再是德国味道,“自己参与之后,再看我们的产品,心里觉得很骄傲,感觉充满了三利的味道、中国的味道。”
2015年7月,三利集团历时八年潜心研发的立式多级离心泵正式杀入国际泵业市场。据从国家工业泵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沈阳水泵研究所两大泵业检测中心获得数据显示,三利水泵能效高出丹麦和德国两家泵业巨头3个百分点,中国泵业首次超越世界巨头。“中国有1000多家泵业企业,之前水泵能效跟国际通用水平差距在15-20%以上。这次,青岛三利完胜国际巨头,让中国泵业迎来曙光。泵业用电占据工业用电总量的20%,水泵能效提高一个百分点对我国节能减排意义重大,人们比喻泵是工业心脏,事实上也就是如此。”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范宗霖说。
将版图从二次供水拓向水泵和电机,再次显现了张明亮对极致的追求。水泵作为给水设备的基础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套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运行费用(效率)及对环境的影响(噪音、振动等)。
多年来,三利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高性能的水泵,但是发现市场上的水泵效率低,外观粗糙,国外的大牌名声很响,产品质量却难以保证,尤其售后服务跟不上,让人深感头痛。“咱怎么就不能自己争口气?!”
2007年开始,张明亮率领团队进军泵业,八年时间,投入十多个亿,毁掉的模具拉出去有几十卡车,每次研发团队觉得这次的产品该差不多了吧,从董事长那里得到的答案总是“不行,再来!”最后他们做出来的产品,在效率、噪音、震动、寿命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准,造型美观,独特的表面处理工艺,具备一种迥然不同的高级感。
电机的发展路径同样如此,2010年初,公司自主研发的水泵开始小批量试制,配套的一些品牌电机性能一般,效率低,质量问题频频出现,更主要的是档次达不到公司要求。工程师高星福从一个人的电机事业部,到300多人的青岛三利智能动力有限公司,从城阳园区的小打小闹到平度园区去打造车间厂房,从普通电机到智能变速电机,再次为集团树立起一个行业翘楚。
极致的追求,带来的是硬核产品。五一期间,三利集团的新产品发布会上,上百种供水“黑科技”亮剑:40多吨、功率2200千瓦的万伏高压电机;用于公园、体育场、博览会等户外公共场所的智能终端直饮水平台,搭配设计感十足的景观亭;能够输出直饮水、洗漱用水、绿化用水、冲刷用水等四到六种水质的智能无负压分质给水设备。“三利人把疫情防控的这段时期,变成了集中精力、潜心攻关的大好机会,最后能出这样的研发成果,充分说明了中国制造在危机面前的定力、在困难面前的生命力,这是任何外界的喧哗改变不了的。”三利集团外事负责人史红英说。
网成于智
内部加紧自我修炼,外部也得到充分肯定。2020年4月底,集团子公司、青岛三利中德美水设备有限公司通过国家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引领二次供水设备领域由“制造”向“智造”转型,三利集团的步伐迈出很早,2002年就已经可以对供水设备进行远程网络管理,公司的监控中心每天对用户设备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监测,改变了用户买来设备自己维护难的境况,更为遍布全国的用户添加一道饮水安全“防护墙”。
高岩钢入职后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在智慧水务管理平台进行监控,一开始是一间办公室几台电脑,后来是15米乘以24米的大厅和15米宽的大屏;开始是屏幕上的星星点点,后来是屏幕上的密密麻麻。大多数时候屏幕显示的数据都平稳有序,偶尔的小插曲让高岩钢印象深刻:
2013年08月23日9时,智慧水务管理中心接收到福建泉州某小区供水设备“满负荷”报警,常规远程操控故障无法排除。正值夏季,一旦造成停水,会给小区居民带来极大不便,这在三利的管理系统中也绝不允许出现。他当即连线当地售后服务人员,20分钟赶到小区,排查后发现,设备已经满负荷运行,但供水压力依然达不到设定压力,排除设备止回阀损坏等可能存在故障,判断可能是用户管网存在比较大的漏点。售后服务人员通知并协助用户挨个楼层排查,最终发现一个室外管道井阀门破裂。此时管道井内已经灌满水,虽然与自身设备毫无关系,但三利售后人员一直遵循“让百分之百的用户满意,让用户百分之百的满意”的理念,立即下到管道井内测量阀门大小,就近购买同型号阀门给用户换上,重新启动设备确定一切运行正常,确保在中午用水高峰前每家每户都能用水。闻讯赶来的物业人员想留售后人员吃顿饭,但他委婉拒绝、一身泥泞地走了。
高岩钢说,当他得到问题解决的反馈信息后,特地查了下两地之间的距离:隔着1600多公里,这一网关联却能解决“水无忧”。
对于从“制”到“智”,53岁的高星福体会的跨度更大。1998年,高星福加入三利公司,高中毕业的他从小就喜欢电器,最初的想法就是用这点爱好,从农村出来给自己找个饭碗,结果越走越远。2000年,他随公司从潍坊临朐迁移到青岛城阳建厂;2014年,又从城阳迁移到平度建厂。
生活的半径不断扩大,农民工高星福的身份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城阳区总工会公众号4月15日的推文中,标题中给他的定语是:坚持知行合一 勇当创新标兵——首届“城阳工匠”高星福;在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他对外的职务是:青岛三利集团常委成员、三利智能动力有限公司总经理。
但高星福更喜欢自己的本职称号:工程师。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一个修设备的,能成为这样的工程师:不仅可以把生产的电机等设备送到全国各地,还能打开手机就知道这些“孩子们”在哪里,生活得怎么样,他拿出手机:“你看,这是在广西南宁衡阳西小区,你看,这离咱这里多远。这要是没有点超前的意识和想法,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其实董事长最开始说这智能化的时候,我压根一点都不相信,觉得这主意是疯了吧。后来我是真信服了,原来我们也能做出中国智造!”
匠成于执
“世界第一”“世界首个”这些疯狂的想法,“每年正月初六到十五军训、工厂管理全部军事化”这样疯狂的做法,其实都来自于张明亮的执念:都是人,日本人德国人能制作出来的精品,为什么中国人就做不出来?人家能守的规矩,咱为什么就不能守?
张明亮到底有多“执”,史红英讲述了一把小葱的故事。
2005年,张明亮带队到日本考察,逛超市时发现一把小葱,叶绿茎白须洁,包裹透明精美,隔着塑料薄膜也生机喜人。张明亮站在柜台前看呆了,他后来告诉员工,自己当时是受了刺激,想到在山东最常见的大葱,被扎成一捆捆脏兮兮扔在摊上的样子,哪个不熟悉?眼前的这把小葱,从田间到超市,从洗、包、装、运、放,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多少人的手,却能保持这么青葱生动的模样,真是太了不起了!
张明亮花了相当于人民币13元的价格,买下这把小葱,用“易碎、勿折”的行李标注,原封不动带回国内。
史红英记得那天张明亮抵达公司是下午两点多,水都没喝一口,就召集中高层开会,主题就是这一把小葱,一直讲到晚上的接风宴。众人礼节性敬董事长一杯洗尘酒,他端着杯子继续讲了40分钟。终于喘口气能吃口饭了,大家的注意力刚转移到饭菜上,张明亮却在那里火了:“吃,吃,吃什么吃,我拿回的这把葱,难道不比这顿饭重要吗?!”
接风宴不欢而散。刚加盟三利的史红英很不理解,觉得这领导实在是不通情理不可理喻,差点打了退堂鼓。接下来,“一把小葱的发展观”成为张明亮时时宣讲的话题,并让史红英在几年后见到了这把小葱带来的效应。
2010年,十几名日本企业家到三利集团参观,他们团团围住一款柜式无负压给水设备,细细打量研究,不断低声交流,其中一位企业家提出,能否考虑让他在日本代理销售,张明亮婉拒了对方的要求。客人走后,他对不解的员工说出自己为何有钱不赚:“产品做好了,有的是客户要。这么好的东西,咱们国人还没用上,要别人代理做什么呢?”
从日本带回一把葱当教材,最终做出让日本企业家佩服的产品,史红英终于领略到一名企业家内心执念的力量。
执念,是为了狠抓产品质量、打造三利工匠。时光倒回至1997年,三利正处于创业之初关键时期,但是随着市场的扩大,部分员工为抢工作进度忽略产品质量。某一日,张明亮发现一台通风窗存在瑕疵的控制柜壳,竟然先后被采购、质检、生产人员当作合格品予以放行或使用,马上就要交付给客户。为了彻底引起全体员工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张明亮立即召开现场会,要求责任人当众把价值17万元的控制柜砸掉。“8月15日”自此成为三利的“厂耻日”和“质量日”,后来发展到质量月,对高质量、高档次进行着无止境的探索和实践,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工匠”二字。
执念,也是为了不断产品升级、打造三利利器。张明亮带着4000多名三利人,打造出一份独一无二的匠心——供水世界的强大中国心,心系出供水世界的天天“饮无忧”。
(海外网 戴朋文 林连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