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了201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单。在这份榜单的前一百个席位中,青岛辖区企业仅占2席,山东省也仅占10个席位。与此同时,记者从青岛市城阳区获悉,原先在青岛乃至全国赫赫有名的3家制造企业已经“偃旗息鼓”,这三家企业曾经在电力设备、纺织机械和海洋水产等领域占据半壁江山,如今已经举步维艰。
当前,中国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首位,但制造业模式正在面临挑战,国内制造业成本优势正在消退。那么中国制造业未来的竞争力靠什么支撑?来自国内外要素巨变的巨大冲击,中国制造业升级问题路在何方?在技不如人的现实面前,如何发掘被遗忘的企业“工匠精神”实现赶超?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和企业,以期为青岛本土制造业升级之路寻找答案。
缺“钙”还是缺精神?
著名管理学家曾伟在2010年《经理人》杂志上发表《补课“工业机械”》,提出“中国制造必须建立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把工厂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厂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喜欢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10月7日下午,记者从青岛三利集团参观完之后匆匆赶到青岛六合汽车维修中心,记者发现,不少国产零部件仍然被拒门外。汽车工程师岳师旭随手拿了三个常用零部件,刹车片是美国博世公司生产,汽车轮胎是固特异,机油是荷兰壳牌,没有一样是中国制造,“甚至连最简单的密封条都是国外生产”,岳师旭一脸无奈地说。他从大学毕业到从事汽车维修已经10个年头了,他反问记者,中国神十载人飞船都能干成,为什么这些基础工业做不好?这个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工匠精神缘何缺失?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机械行业资深专家郑贤玲女士曾经深入研究300多家中国制造企业,对中国“工匠精神”的缺失有深入理解。
郑贤玲认为,中国制造业造就了巨大的产业大军,这批原先称作“工人阶级”的群体被“打工仔”和“打工妹”称谓所取代,还诞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农民工”,这几乎是一个不稳定和暂时性的代名词,“农民”最终都会回到自己家园,他们的家庭被“留守”,而他们的身心被“漂泊”。甚至一些经济条件良好的年轻人为了“面子”不愿意从事辛苦的制造业。目前,国内制造业工人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而且流动性极大,郑贤玲认为,这种没有归属感的情绪反映到产品上就是品质不稳定。
郑贤玲认为,中国企业普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宝马、奔驰、百达翡丽等世界顶级品牌或者国内的云南白药、茅台等传统品牌都是坚持产品品质,经过了历史锤炼成就的品牌,这些品牌的背后有企业一贯品质精神和标准,先有品质再有品牌,国内企业往往看到品牌背后的商业策划,而没有理解品牌的品质内涵,就没有耐心去锤炼品质。就像一个人买了一身名牌远比通过读书或修炼提升内涵容易得多。”
郑贤玲认为,中国制造业大部分走先引进国外成熟技术,依托人力、资源优势生产低成本产品,这种“拿来主义”成长背景造就了中国制造企业注重资本运作胜于技术研发,客观上缺乏“工匠精神”培育。长期以GDP为导向的中国经济,决定企业地位的不是产品品质而是企业规模,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规模的不断扩大上,分解到工人那里就变成不断增长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工人对于产品的态度是赶“任务”而不是追求品质。
中国制造业“疾病”缠身,升级之路磕磕绊绊。记者调查了很多企业,似乎每家都认识到了工匠精神中“人”的核心位置,但就是无力回天,觉得在中国当前环境下,很难造就像日本和德国一样有职业素养的产业工人。但就在上下苦苦求索之际,青岛三利集团进入记者视野,似乎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了灯塔。
据悉,青岛三利集团是专注于二次供水行业的领军企业,集团董事长张明亮经常在集团会议上叩问员工:产品做不好,产品不能做到世界第一,到底是思想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记者走访了青岛市城阳区几家制造企业,特别在青岛三利集团,看到了与众不同的地方。三利提出“高档次的产品是由高素质的人制造的”,那么问题的核心——“高素质的人”又是如何锻造出来?
三利“自虐”
“三利在外界看来有点怪,有点儿‘自虐狂’,我认为这是严于律己的要求,如果不对自己有苛刻的要求,放纵自己就是对别人的虐待,特别是作为制造业,更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才行”,青岛三利集团认为,“企业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军事化管理,目的在于全方位塑造职工职业素养,打造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而执行力则是产品上档次的保障。让员工当产业中的‘老实人’,心怀敬畏之心,对违反职业精神的行为自我感到‘羞愧’和‘怕’,从而产生行为上的高度敬业和自律”。
“纪律、控制、目标等要求是跟人性中的自私、惰性相逆的,会让人不舒服,但人就是在与影响自身成长的这些低级的本能本性作斗争和强制进化过程中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的,产品和企业也因此而进步发展”,三利认为,“过程很痛苦,但必须走”。在记者半个多月观察中,发现青岛三利集团从上到下都自觉牺牲掉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状态,目标约束非常严谨,行为高度自律,随时自我反省。具备这些品质的人凝聚在一起,使三利集团就像导弹一样发射到高处。
青岛市市长张新起曾经在今年8月底和10月初两次调研青岛三利集团,对三利制造的精湛技术赞不绝口。在全社会荒芜了“工匠精神”的时候,青岛三利集团在民族工业奋斗过程中,表现出很多别人难以企及的制造业精神,尤其在产品的精美和工艺的精湛上,把很多常人认为的“不可能”变成 “可能”,让德国、美国、日本人看后也赞叹不已。
经过22年发展,三利走得很扎实,民族工业的使命感让三利人觉得民族尊严和社会使命比赚钱更重要。青岛三利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第一?就是因为张明亮“不相信中国人生产不出国际一流的产品”。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三利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为了团队的稳定和凝聚力,三利把企业定位为“百年铁饭锅,三利大家庭”模式。这一定位也体现了三利做产品做工业能持之以恒,因为看得久远。“这种为员工一生服务的思想,让员工有恒心留在三利事业平台上,能对自己的产品‘铁杵磨成针’,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产品,无论多难,三利还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标、达标、创标”。记者从青岛三利集团泵业和电机事业部总工吕廷顺处获悉,三利的无负压供水设备,每个零部件上都有编号,对应着是职工工序,就是说每个员工要对自己经手的工序和部件终身负责,所以,每个员工不敢偷懒或者懈怠。如此严苛的管理要求,使得三利敢于提出“五年包换,十年保修”的承诺。
记者从三利集团看到,青岛三利是首家将“百年铁饭锅”写入企业奋斗目标的企业,这种在无负压供水行业做百年老店的心态,使得企业和员工都有稳定持久的信念,100年就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心无旁笃。长远目标和工匠精神完美结合造就了三利奇迹。
三利亮剑
一个本科加三个技工能干什么?答:能创造出国际第一的水泵。四个“草根”人物用多久才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答:7年。
当被问及中国制造能否赶德超日时,这位三利集团泵业和电机事业部总工吕廷顺坦白地说,“很难,但一定能。”有多难,他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用自己的时间来做了一个说明。从立项到研发成功历时7年,每天只睡4—5个小时,7年无休。为了核心零件——叶轮扭曲度问题,从图纸到开模,从流体力学到电焊技术,仅模具一项就耗资5000多万,为了提高一个百分比的能效,耗资一亿元现金,“而且,还是在我们几乎魔怔的极限下才取得这个小概率事件”,吕廷顺作为设计师淡淡地说,他曾魔怔到大年初一梦游般走进实验室的程度。
理想是美好的,通向理想之路是残酷的,三利水泵研发的一组数字就能说明制造业升级之难:耗资1.2亿元,历时2555天,每天工作16-18小时,4个技术工人,水泵从立项到技术上国际第一,在这7年光阴里,吕廷顺的女儿也从小学三年级升到初三,一提起女儿,吕廷顺满心愧疚。
吕总工给我们讲水泵三个多小时,记者只记得几个术语——叶轮和腔体设计,还记得两个细节,为了保证零部件精度,加工车间温度一直在18℃到20℃之间,全年恒温。因为早晨和中午温差较大,能影响金属精度。为了保证螺栓力度精准,采用5000多元一把的扭力扳手,使多少力量,不是凭感觉,而是凭数据说话。仅仅这两个细节,已经超出了记者所有的想象力。8月27日,青岛市市长张新起第一次走进三利展览馆,在这个水泵面前足足停留十多分钟。
一个水泵能效提高一个百分比,有什么意义呢?吕总工说,全年至少为国家节约几百亿电费吧。但中国整个泵业能效跟国际差距在20%左右,具体折算到节约多少电费,也是个天文数字。
在三利水泵研发成功之际,作为世界水泵业巨头——丹麦格兰富家族已经走过百年历史,三利研发水泵纯属无心插柳,由于供水产品对水泵有特殊要求,执着的张明亮不信邪,结果就是一不小心干成了另一个世界第一。本来三利是中国无负压供水的领军企业,进入到泵业和电机领域,照样干成第一。
作为青岛三利集团掌门人,张明亮一直强调,先做好,先做强,再做大。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都是人干的,外国人能干出来,我们为什么干不出来?张明亮不信邪。三利人对他修收音机的精神耳熟能详,虽然维修费只有5块钱,但他修了一周,七天七夜,终于搞定。张明亮提出,高档次的产品是由高素质的人创造的,三利集团认为,做产品就要有所扬弃,三利为了聚焦于高端市场,自觉放弃了中低市场,面对利益诱惑从不动摇。
在三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工匠精神”,看到了民族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希望。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