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央视“315”晚会上,最爆炸性的新闻就是“土坑酸菜”事件,令不少人大倒胃口,大跌眼镜。真没想到,我们日常吃的老坛酸菜竟是在土坑里工人用脚踩着生产出来的,既不卫生,也不道德,直接导致消费者对“老坛酸菜牛肉面”心生怀疑,不断有网友发出“再也不吃老坛酸菜”的声音。究其原因,还是企业重利润、轻质量,只看眼前利益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它不仅影响了华容县80亿元的芥菜产业和13万华容人的生计,还影响到了康师傅这家国际大牌企业的声誉。虽然康师傅立即取消了插旗菜业的供应商资格,然而这次事件已然成为了行业的灭顶之灾。由此可见,产品质量是多么重要;忽视产品质量,没有质量档次意识是多么可怕。
让我们回顾电视上当事人的想法,他们到现在也理解不了,觉得正常在做事,不知道除了这个做法,还要怎么做。电视画面里,工人穿着一件迷彩服,脚上是迷彩套鞋,他穿着鞋进到坑里把菜码好,再把碗里的盐往坑里一泼,自称40多年来都是如此操作,“我们农民都是这么腌菜的”。当地农民以一种老式、传统的小作坊工艺制作酸菜,没有干净的卫生环境,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标准、认知格格不入,在这种小作坊的思想意识里,从来没有想过质量、档次、卫生,他们几十年来都是这么做的。
让我们再对比出口日本的酸菜生产,出口酸菜的加工腌制不是土坑,也不用人,而是一个水泥池,一池可以放100吨芥菜,人不上去,完全自动化,最后要用标准的方条石压制芥菜。日本消费者喜欢吃华容芥菜,但是他们也非常挑剔,要求腌制后的水分和脆度恰到好处,并且要保证每批次的芥菜品质如一。腌制后的芥菜,按日本客户的要求,先用机械清洗4遍,再用人工逐蔸清洗4遍,最后用人工逐片茎叶清洗4遍,合计清洗12遍后再进行加工,最后还要通过X光机检查,才算“体检”合格,一共12道工序。可见日本人的质量要求是多么高,标准是多么严,卫生档次是多么苛刻。从这里也可以知道日本的产品质量为什么好了,我们用过日本的摄像机、照相机、家用电器、马桶盖,我们参观过日本的城市、商场、企业,任何一件日本产品都可以放心购买,尤其是食品、药品、化妆品,质量档次绝对过关,物超所值,这就是日本战后迅速强大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了。
回顾三利集团的发展也是如此,从1997年开始,三利就意识到了质量对企业的重要性,从因一个小的通风窗不合格就砸烂一台控制柜开始,先后建立了每年一度的质量日、质量月,持之以恒抓质量,持之以恒抓档次,对提升产品质量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就连产品内部的质量也不放过,要求“里面的比外面的稍好一点,看不见的地方比看得见的地方稍好一点。”公司不惜代价抓质量,真正做到了用行动去实现高质量,用思想去捍卫质量,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三利,谁对质量不感兴趣,三利就对谁不感兴趣。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苛刻标准,经过30年的发展证明了三利的路子是千真万确的,唯有高质量、高档次才能使企业走得更远更长久,才能真正实现百年企业的三利梦。
三利的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行业里的标杆产品,三利集团也因为“独特的技术、独特的质量、独特的信誉”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三利品牌成为国内驰名商标,走向世界,三利也成了行业里质量和档次的代名词。“要有好产品,先有好人品”“高质量的产品是高素质的人干出来的,不合格的产品是不合格的人干出来的”,三利不惜成本,下大力气,持之以恒抓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人,提升产品质量,出现质量问题更是一票否决,谁的责任谁承担。“没有大多数人意识不到的质量标准,没有大多数人接受不了的管理力度,就不可能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三利对高质量、高档次的追求从未止步,三利的产品已经超出了产品的范畴,向着精品、极品、艺术品发展。
三十年来,三利靠着质量和档次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特三利之路,让我们每个三利人都从思想上重视质量,在行动上狠抓质量,坚定不移走三利质量之路,在三利路的指引下,劈波斩浪,阔步前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