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题为《英雄虎胆震长空——“飞豹”战机惊心动魄试飞故事》中描述:“当高度降至1540米时,只听‘嘭’的一声巨响,前座舱盖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强大的气流将试飞员压在座椅靠背上动弹不得,气流的呼啸声震耳欲聋,他既看不到前方的空域,也听不到耳机里地面指挥员的声音,而且由于座舱盖飞掉,使弹射跳伞系统失去了保险,他随时都有被弹离飞机的危险。这种故障在飞行中是很少见的。死神正一步步地向他进逼……”事后查明,工厂的工人在安装座舱盖时将活门螺钉装反了。
一颗螺丝的装反,意味着机毁人亡的风险。产生“工人在安装座舱盖时将活门螺钉装反”的原因是什么?对比日本人,只能作出中国工人的相对素质与思想观念落后的结论。
中国人有一句似口头禅的话——“差不多了”,意思是说凡事有98%左右就差不多可以了,显然缺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与精神。而日本人是如何对待工作的?“差不多了”这句话在日本人的嘴里,是绝对说不出来也不敢说的。在日本人的思想里,只有OK或者NO,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哪来的什么“差不多了”之说?
细节决定成败,在日本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是出差到客户那里搞技术服务,日本人就是一瓶矿泉水加几盒饼干充饥,算是一顿中午饭;而国内的同行怎么做?那得负责那家客户的业务人员好酒好饭将本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伺候得好好的,让他们在客户处卖点力,争取试样成功。国内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技术工人不吃好喝好,干活就不卖力的现象,在每个行业是极其普遍的。这里面就存在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而在日本同行中,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问题的。
对于出货的质量标准,国内同行是“差不多了”就出货;而日本人追求质量的完美简直到了苛求的地步。这是中国人所不具备的职业精神,说得难听点,中国工人缺乏“严谨”的血液。
在三利我们有着优良的传统,王总工的名言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三利,如果我有“能用就行”的思想,我就是渣滓,应该受到惩罚;在三利,如果我有“反正看不见”的思想,我就是渣滓,同样应该受到惩罚。这句话点醒了多少人,生产一线的同事,后勤保障的员工,包括公司的保洁阿姨们也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将工作做到最好。
董事长常常带领中高层干部及骨干员工到日本学习,学习人家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习人家的高标准。我们也看到现在三利已经是很多企业学习的榜样,这让我们充分明白了一个道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三利从建厂之初,董事长就明确提出质量的重要性,这才有了我们的“8.15”质量日,严抓质量的成绩我们有目共睹,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稳扎稳打创造了今天的成就。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要仍然严抓质量,三利百年基业将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