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常说常用的一些词语中,由于种种情况和原因,有的语音被读错,有的意义被曲解,有的甚至被篡改、讹传或误解成为与原来意思截然相反的词语,不仅误导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理解,也亵渎、冤枉了作者的本意,实在大不应该。今将我们经常听到见到的几句被篡改、讹传、误解本意的词语辑录于后,略作纠正,供阅者参考。
无奸不商
原为“无尖不商”。本是对经商人的肯定和赞语。过去商人开粮行,卖谷米不用秤称,是用升或斗量的。聪明的商人卖谷米时,每次都把倒在升或斗里的粮食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于民,让顾客满意,以博得回头客,所以称无“尖”不商。意思是你不会笼络顾客就不会做买卖,就不算是明智的商人。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超群的智慧才能战胜对手,使自己从事的行业兴旺发达起来。后来被讹传为“无奸不商”。如果用“奸”这个字,那就是说,凡是做生意的都是奸商,没有一个好人了。这样说是很不公正的。当然商人中也不乏有奸诈的,唯利是图的,但不代表商人的大多数。凡奸诈的商人是不会长久发展的。
量小非君子 无毒不丈夫
本来是无“度”不丈夫。丈者,高大也,夫者,男士称谓也。所谓丈夫,就是高大伟岸的男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度量者,方能称大丈夫,小肚鸡肠算不上丈夫。“度”与“毒”,一字之误,谬之千里。
舍不得孩子 套不住狼
原为: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上海话称鞋子叫孩子;有的方言谐音)。结果把“鞋子”讹传为“孩子”。古人打猎,须上山丢几只穿过的鞋子,狼的嗅觉很灵,可引诱其寻味而来上圈套。若用孩子作为诱饵,太不靠谱,是不会有人这样做的。
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
原为:三个臭“裨(bi)将”,胜过诸葛亮。裨将,(与皮匠谐音)是古时候军队里的小头目,经历过战争,有一定的军事经验。有这么三个不吃香的裨将在一起,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就能胜过诸葛亮,这才能说得过去。臭皮匠再多也跟诸葛亮风马牛不相及,没有可比性,所以说是讹传。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应该是唯“汝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意思是,就你们这帮人和小人是最难对付、最难相处的。古汉语 中“女”通“汝”,故有此误。纵观孔子的思想体系,并无歧视女性之意,这条词语的误读使人对孔子的误解很大。特别是批林批孔时期,把此语作为蔑视妇女的重要依据来揭批孔子,实在太冤枉了他老人家。
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
由于人们对“上”、“下”两个字认识不全面,常做“及”解,其实它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意思是,不会因为他是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他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在社会文明礼仪之外。不做这样的解释就与自古“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律条自相矛盾了。更有力的证据是:自从汉代独尊儒术至明清以来,刑及(上)大夫的案例并不少见。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这也是孔子的论语。古汉语版本往往没有标点,需要学者、专家或者对古汉语功底深厚的人点读(加标点)才能正确阅读和理解。如果点读错误,就会出现意义完全相反的效果。在特殊时侯,有的人为我所用或其他目的,常常会断章取义或乱点乱断,使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上面的点读就是文革时期为了批孔而惯用的手法。把这句话解释成为孔子为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奴役民众。他说,对人民只要指使、驱使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知道什么道理。这种点读解释是违背原意的。正确的点读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如果他们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可以胜任或能做某些事情,那就让他们去做(就像现在农场、工厂、企业有证可以上岗一样),如果他们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就要教育教导他们,让他们知道怎么做(就像现在的岗前培训)。根据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后者的点读和解释应该是正确的,前面的点读和理解是截然相反的。
聊叙以上几点,很不成熟,尚望学者、行家批评指正。